硅化木鉴赏网

陈永昊与宋书中的茶文化探幽

03-07

宋书与宋画一样铸就了中国艺术史上一座新的高峰,大家巨擘有如灿烂群星,与宋代另一座高峰——宋茶文化相互辉映,光照千秋。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达,与帝王的推崇躬行大有关系。书学在北宋最早的设置时间,有具体文献可考证的是宋太宗朝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北宋建国后第23年(见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宗》)。

宋仁宗时也设置了书学,后一度被废,到宋徽宗重新设置书学,并大加改革,“书学生,习篆、隶(指楷书)、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其三舍补试升降略同算学法,惟推恩降一等。自初置及并罢年数,悉同算学。”(见《二十五史·宋史》,卷一五八《选举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最高统治者推书学既主张多元吸收,又重视学问涵养,确实中肯得法。

宋代许多皇帝热衷书法。宋太宗善“飞白书”,并设置御书院建造秘阁,珍藏历代墨宝,并广寻珍贵墨迹。淳化三年(992年)收历代百家书法字迹四百余帖,拓转成《淳化阁法帖》,被后代奉为法帖之祖。此后,书法帖学盛行,先后出现《大观帖》、《续阁帖》等。宋代皇帝中,宋徽宗的 “瘦金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珍重。徽宗在位时期,帖学有发展而书法研究方面亦有较大成就,宣和年间所著《宣和书谱》,著录品评自汉魏至宣和历代书法家近两百人之作品,是书法作品研究的重要成果。南宋高宗皇帝,亲撰《翰墨志》,虽被后人议为“当卧薪尝胆之时”,不该“舍本而营末”,“然以书法而论,则所得颇深。”

宋书如此之盛,书茶事茶情之作必定浩瀚如海,但历经沧桑,留下来的作品已经非常稀少了,哪怕是一张帖(小札、便签之类)到如今已十分珍贵。

北宋中期以后,社会的革新潮流也促进了书法的创新,出现了影响颇大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成就与水平。后人论四家的风格特征是“苏酝藉,黄流利,米峭拔,而蔡浑厚”。于后代茶人有幸的是这声名卓著的“四大家”都留下了珍贵的书茶作品。

在中国书法变迁史上,唐重法而宋尚意。宋代在书写中更注重思想感情的抒发、个性风格的表现。其书风的形成与宋代社会的转型、文人审美价值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与宋代茶风也有内在联系。

宋仁宗时期,尚意书风开始形成,蔡襄是代表人物。苏轼曾说:“欧阳文忠公论蔡君谟书独步当世,此为至言。”当时能得到蔡襄的书法作品,那是引以为豪的。梅尧臣在《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诗中说:“太守姓出东汉邕,名齐晋魏王与钟。尺题寄我怜衰翁,刮青茗笼藤缠封。纸中七十有一字,丹砂铁颗攒芙蓉。光照陋室恐飞去,锁以漆筪缄重重。”得到71字,竟然那么欢喜珍视,可见蔡襄书法的地位。欧阳修的《集古录目序》,请蔡襄为之书写,得到后非常高兴,竟舍得以龙茶、惠泉水,鼠须栗尾笔、铜绿华格为润笔。蔡襄的《茶录》就是用小楷写就的。《茶录》后序云:“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谬。巨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可见其写成之后首先是进呈给仁宗皇帝的。流传后世的《茶录》书法,是经过蔡襄正定过的刻石拓本,此拓本,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了《茶录》之外,蔡襄还有关于茶的书法作品《致公道帖》,是给朋友的小札,其中提到:“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给好友冯京的《思味帖》,其中关乎茶的是:“唐候言:‘王白今岁为游润所胜,大可怪也。”“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一是说斗茶之事王白竟然输给了游润,大可奇怪;二是说,送给冯京的大龙饼极珍贵,青瓯茶盏稍差些。

《即惠山煮茶帖》,是一首诗帖,书和文二法俱佳,茶与泉二美兼得:“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於予独得恩。鲜香筹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苏轼平生爱茶,自然少不了以茶为题材的书法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是九牛一毛了,而且都是信札。现在传世的有《道源帖》,也称《啜茶帖》,是邀请一位好友刘道源喝茶的小札,原文如下“道源无事,只今可能赶顾啜茶否?有少事须面白,孟坚必以安上也。轼上,恕草草。”

另有《新岁展庆帖》,是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封信,247字。主要说的是想让铜匠打一个茶臼,“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并椎”。如果有合适的人,也乐意买一个木茶臼捎回来之类。这封信是大年初二写的,时在黄州贬所。苏轼对一个茶臼如此上心,可见他是何等爱茶,也可见其真性情。岳飞孙子岳珂在《宝真备法书赞》里引张镐的话称赞此书是“如繁星丽天,映照千古。”

还有《一夜站》(也称《季常帖》)也是写给陈季常的小札。是说夜里寻找黄居寀画的龙,忽然想起是半月前借给曹光州了,不好意思马上要回来,托陈说与王君,并再送上团茶。

还有《次辩才韵诗帖》,也与茶有关。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到龙井拜访辩才。辩才送苏轼时破了他送人不越虎溪的规矩,后来干脆做了一个亭子,名曰“过溪亭”,又名“二老亭”。因作《龙井新亭初成呈府帅苏翰林》,其中有句:“煮茗款论道,莫爵致龙优。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苏轼次其韵做了此诗。

这些作品都有著录,最容易见到的就是《三希堂法帖》了。其他著录的典籍有《墨缘汇观》《石渠宝汲》《快学堂法书》等。

黄庭坚也是一位嗜茶的书法家,晚年从谪居之地放回的第二年写有《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帖,现存拓石刻本。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碾茶、煮水、点饮,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书体为行书,结体严谨而自然,以纵取势,点画老道,率意而不逾矩。传世之作还有写于元祐四年的《茶宴》,这是见于书法的唯一件茶宴作品。从题款看是一次宫廷茶宴:“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熙殿中。”书法中宫严密,四面纵恣,是典型的长枪大戟风格。

米芾对后代书法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超过苏黄。他的《苕溪诗卷》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接近两米的长卷。其中“点尽壑源茶”部分,描绘的是米芾与朋友诗书茶酒的狂放恣肆的生活:“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道林帖》是米芾的又一杰作,是作者书写自作诗,诗书俱佳。“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这里米芾无意间透露了宋代一种贮存茶叶的特定方式,正如蔡襄在《茶录》里记载的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笼盛之,置高处”。在房檐上挂茶笼,“探檐”就是取茶,热情的僧人从屋檐下挂着的茶笼里取出好茶来招待贵客。

南宋书家留下的有关茶的墨迹很少,也很珍贵。赵令畤(1064-1134),南宋初词人,不仅有词名,在茶书法史上也很有分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赵令畤《致都尉节使尺牍》,简称《赐茶帖》,文字如下(见图):

令畤顿首: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栗,愧荷。比

拜上思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余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畤顿首,仲

仪兵曹宣数。八月廿七日。

该帖尺寸33.3×41.5cm,为行书,共9行57个字。其文辞精练,颇有东坡风韵。“余冀为时自爱”一语,将作者惜茶为宝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自唐起,茶叶成为帝王赏赐臣子的重要物品。宋代随赐茶制度逐步完善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帝王赏赐名茶,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据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记载:“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详细规定了清明赐茶的来源、程序和范围,可操作性颇强。宋人杨亿在《杨文公谈苑·建州蜡茶》中也有记载:“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公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金(京)挺、的乳,馆阁赐白乳。”说明赐茶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得到赐茶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得到不同等级的茶叶,获得赐茶是一种荣耀,正如梅尧臣《七宝茶》诗所云:“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赵令畤写给仲仪的信札记录了他得到皇帝赐茶之事,不仅留给后世一幅茶事书法作品,还是宋代赐茶制度的一个见证。

陆游是著名的诗家、茶家,也是书家。陆游写过一幅行书尺牍《上问台闳尊眷帖》(纸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信中提到回赠友人“新茶三十胯、子鱼五十尾”。宋人称团茶圆形为“饼”,其他造型则为“胯”,方形的为方胯、花形的为花胯。“新茶三十胯”,就是30块新茶。

宋书和宋画一样,因为年代久远、留存极少而弥足珍贵,其中涉茶书法存世更少,是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希望今后会有新的发现,也希望当代茶书法能秉承优秀传统,更上层楼。

*作者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来源:《茶博览》2024年第2期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黄山黄芽

紫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