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张玉成:世家传承的玉雕大师之路

07-22

张玉成:世家传承的玉雕大师之路

谈起玉雕,对于行外人而言,见到的更多是已经成品的玉器,或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或大气磅礴,气势非凡。对于玉雕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将一块块璞玉雕刻成一件件工艺品,呕心沥血,赋予玉石生命力。

出生于琢玉世家,从师于玉雕泰斗,张玉成从一个雕刻大象的玉雕工人,到如今的玉雕大师、通州区玉雕非遗传承人,近50年来孜孜不倦,“这是我热爱的事业,也是我肩上的责任,要把祖辈传下来的玉雕技艺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磨玉先磨人,有耐心才能有成就”



三四平米的工作台,周围略显杂乱地摆放着一些雕刻工具,还有未雕刻完成的酒杯和如意,墙壁上悬挂着“玉不琢,不成器”的格言。没有其他的粉饰,如此的朴素、实在,“玉雕在于人,在于玉,工作场所没啥特殊的。”张玉成摆摆手说。


戴上眼镜,打开玉雕机,橘黄色的灯光下,张玉成双手小心翼翼地将要雕刻的部分对准高速旋转的细针,一点一点地磨,“就这个长宽3cm的如意头,即使每天不停歇,也要两个月才能完成。”



涓涓细流冲刷掉磨下来的玉石粉末,深红色的如意头已经显现出轮廓,“要慢慢磨通,让这个圆环能够动起来。”张玉成耐心地打磨细节,眼睛始终盯着指尖处,时不时地左右观察,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



精雕细琢,磨练功夫。与记者感受到的枯燥乏味不同,张玉成显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我们这行有句俗话,‘有能无耐,终究必败’。”张玉成严肃道,“磨玉就是要先磨人,你必须有耐心,才能有所成就。”


“早些年有6个跟着我学的弟子,大都转行了,只有一个出去单干了。”说到此处,张玉成略显失望,随即又说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必须想法传承下去。”


命中注定的“玉成”

被评为通州区玉雕非遗传承人


张玉成是北京通州人,祖籍山东祖姓杨,随母姓张,1956年出身于琢玉世家,祖父杨凤岐是北京前门廊坊头条玉铺名师,伯父是著名琢玉大师杨子臣。到了他这一辈,就是三代传承。


“幼时到伯父家拜年,看到伯父用脚蹬玉雕机雕玉,那时候心底就萌发了一些朦胧的想法。”回忆起伯父杨子臣的言传身教,张玉成时常感恩,这可以说是他人生追求的起点。



在如今会客室的墙壁上,还悬挂着友人赠送的“玉缘”字画,张玉成告诉记者,他和玉石结缘,不仅是出生在琢玉世家,也是后来巧合地进了一家玉雕厂。

那是1974年,初中毕业的张玉成离开生产队,进了大杜社特艺厂工作。“我自幼就受过伯父的教导,能有进特艺厂工作的机会,我真的感觉是缘分。”张玉成被分配到了“大鼻子”班,专门雕刻大象,很多作品被外贸公司远销世界各地



1976年,表现突出的张玉成被推荐去北京工艺美校玉雕专业进修,两年后毕业再进厂,迅速成为工厂的骨干成员,从设计、车间主任,一路做到了管理生产的副厂长,亲自设计制作了“木兰从军”“鹊桥”等当代玉雕精品如今谈到在特艺厂学习、工作的往事,张玉成充满感慨,“那是我积累知识、磨炼技艺、开阔眼界的重要经历,收获匪浅。



2009年,张玉成被通州区文化委员会评为通州区玉雕非遗传承人。“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张玉成郑重道,从祖父、到伯父,再到自己,这就是传承。成名后的张玉成,他的名字也被人津津乐道。“我们这一辈中间都是个‘玉’字,兄弟姊妹6人,就我一直干玉雕。”张玉成觉得,“名为玉成,这是命中注定。”


共同雕刻世界最大“玉海”

两代玉雕人再续“师徒缘”


张玉成(左)、商文仲(右)受访者供

“从今往后,我们要一起将玉雕技艺传承下去。”商文仲老人话语铿锵有力,旁边就是张玉成。两代玉雕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日前,在业界同侪见证下,张玉成正式拜入商文仲门下,再续两人的玉“师”之缘。


商文仲(左)、张玉成(右)受访者供

早在1975年,张玉成在特艺厂工作时就遇到了被朱德称为“小艺人”的商文仲。“当时就决定跟随商师学习玉雕,商师让我的技艺和知识跃升了一大步,那时虽没有师徒之名,但早已有师徒之实。”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玉海《九龙大玉海》正是张玉成与商文仲在2005年时一起着手雕刻的精品,长2.2米,宽1.7米,总高1.36米,周长6米,重2吨。


商文仲在雕刻九龙大玉海 受访者供


“本来我想的是雕刻成九龙壁,商师思虑后决定以九龙壁为基础,外壁八条龙用深浅浮雕的方法雕成‘二龙戏珠’,内底再雕刻一条巨龙寓意苍龙出海。”张玉成告诉记者,九龙大玉海以东北玉为原料,采用浮雕、镂空、线刻等手法,四壁饰以浪花、水纹,以水寓财,以龙寓盛,象征国富力强。


张玉成雕刻九龙大玉海 受访者供


张玉成的绝活就是大件玉器的制作,但制作大件玉器不仅需要找到完整有品质的玉石,还要对这数吨的重物小心开凿、翻转、切割等。“要先找平,切割一面,然后再借用千斤顶等工具翻转再切割,耗时又耗力。”等大九龙玉海的胚形初成,张玉成就需要画线、磨玉雕刻,一步一步来,急不得,“历时近三年才完成。”


从1975年到2023年,48年师徒之实,如今张玉成正式拜师,二人再续玉“师”之缘。“商师对我教诲良多,正式拜师总算圆了我的梦想,能够继续跟随商师学习提高我的技艺。”


近50年来孜孜不倦

玉雕匠人的使命就是唤醒玉石的灵魂


“一块普通的原料,只有通过精湛的手法雕琢才能唤醒玉石的灵魂,呈现出作品的生命力,这是玉雕匠人的使命。”张玉成语重心长,玉雕人在雕刻过程中脑海中要能自动展现出玉器的立体生动的形象。


“首先你要懂玉、爱玉,拿到一块玉石,你要明白它适合做什么。”张玉成告诉记者,巧妙利用玉石的颜色、纹理,将玉石雕刻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品,这就是俏色巧雕,它更考验玉雕人的雕刻经验和审美情趣。



从事玉雕近50年来,张玉成在俏色巧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创新。如“马踏飞燕”,碧绿色的骏马踏在黑色的飞燕上,相得益彰,引人赞叹。



不仅如此,张玉成的创作还深深镌刻着地域、时代和自身经历的烙印,通过精雕细琢,赋予作品生命力,升华意义。他制作的“春水玉”立体摆件以辽金元三朝“春水捺钵”活动为主题,定格了一只海东青攻击天鹅的瞬间,正是萧太后河带给他的灵感。还有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创作了玉雕作品“一带一路”。



从当初在特艺厂雕刻的大象,到世界之最九龙大玉海,张玉成的作品多次在百花奖、工美杯等评选中获奖,为玉雕技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高兴,这是对我作品的肯定。”张玉成坦言,在他看来玉雕作品就是要让别人懂得其内涵,获得认可,而不是孤芳自赏。


从一线工人到玉雕大师,如今的张玉成已是亚洲珠宝联合会工艺美术大师、世界华人联合会文化委员会主任、通州区玉雕项目非遗传承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不仅在天赋,更在于“铁杵磨成针”的耐心、细心与近50年来孜孜不倦地坚持。


从两亩半工厂到80平米工作室:遗憾与无奈


1994年,张玉成在通州梨园开办了北京市汇宝通工艺品厂,后改为北京市玉成轩工艺品厂,2000年搬迁至台湖镇。“在台湖租了两亩半地,厂里30多个人,主要雕刻制作大小玉器,销售工艺品,生意很不错。”



后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厂里的生意渐渐衰退,“订单时多时少,说不准。”直到2016年,原厂址被通知说要拆迁,“这里要拆了,我去哪还能找到一块有着前店后院的地继续开厂呢?”张玉成深深忧虑,却没有办法。



继续扛了三年,2019年,张玉成解散了工厂,将厂里的切割机器便宜卖了,剩余的大大小小几十件的玉器搬到了双益发文创园新租的工作室,80平米的开间,包含了会客室、展览室、工作区域等。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这里。



从两亩半工厂到园区西南角的80平米工作室,显得有些落寞和孤单,对张玉成来说,不止是遗憾与无奈,甚至有些怨气,“我师父都八十多了,还在一线,我身子骨还硬朗,却只能在这儿。”如果有条件,张玉成希望重新建厂,继续深入一线,雕刻更多更精美的玉器。



“明年是我从事玉雕整50年,到时会有个收徒大会,我打算收三四个徒弟,把手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惦念着传承的同时,张玉成也很担忧现在的年轻人愿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学习玉雕,“我的孩子都不喜欢。”


傍晚的阳光依然炽热,正如年近古稀的张玉成,他对玉雕的热爱,不因时间推移而削减。80平米的工作室,有客来,就喝喝茶聊聊天,没有客人,一个人、一台机器、一块玉石,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不孤独啊!”当记者询问平时是否感到孤独时,张玉成情绪激动,甚至竖起手指对记者说,“怎么会孤独?这是在追求事业!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张令旗


和田玉鉴别

岫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