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郑忠:甘肃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07-28

郑忠:甘肃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2015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赏石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16 年 9 月,中国观赏石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选观赏石精品,参加了文化部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赏石艺术项目展览,我省兰州黄河石《马踏飞燕》被选入展出。


从 2015 年来,甘肃省观赏石协会趁国家赏石艺术申遗成功的机遇,顺应全国赏石文化发展的趋势,适应全省广大石友的要求,为更好地保护赏石文化艺术资源,传承赏石文化艺术,弘扬黄河石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发展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促进我省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的指导下,按照省文化厅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进行了申报甘肃赏石艺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工作。甘肃赏石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特点、性质、价值所决定的。我们已在申遗报告中作了全面陈述。这里我再作一简要汇报,概括地讲有以下三个特性。


石人合一,人为根本。观赏石是指自然形成且可以采集的,并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石质艺术品,它还可以涵盖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石及工艺石等。从古到今,对石的称谓是多元化的。历史上我国称之为奇石,即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出了石的自然属性,通俗易懂,流传数千年。2005 年中石协成立时,经过充分论证,称为观赏石。谁来观石,是人,谁来赏石,是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突破,体现了天人合一,石人结合,人为根本的理念。


不言而喻,观赏石是自然长期形成的,有的数万年,有的上亿年,可人类社会只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一方石头,造型无论多么奇特,图纹无论多么精美,如无人问津,就是一方普通的石头,没有价值,不可能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只有被人发现,被人创造,被人利用,对石清洗、题名、配座、观赏、交流等,注入人文要素,才形成独特的赏石文化艺术,如同人与牛皮结合起来,通过人的精心制作与运用,形成了皮影文化一样。

因此,赏石文化艺术是客观与主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统一,是天人合一、石人结合的必然结晶。自然要素是第一位的,人文要素是第二位的,但人文要素对自然要素有强大的能动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会起决定作用。无人则无石文化,赏石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历史悠久,当今繁荣。甘肃赏石艺术是中华赏石艺术的一部分,经历了悠悠岁月,其孕育于史前的石器时代,起始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年代,昌盛于明清时期,复兴、繁荣于当今时代。公元 1133 年,宋代杜绾编撰的《云林石谱》中,对兰州黄河石作了精彩的描述。天水的庞公石、临夏的海洋古生物化石、河西的祁连彩玉等历史都非常悠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石协成立来,我国的赏石文化蓬勃兴起,进入复兴、繁荣时期。2015 年 5 月 15 日,《观赏石鉴评》国标由国家正式颁布;2015 年 7 月 1 日,中国赏石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实施;2015 年 8 月30 日,《中国石谱》正式出版;全国性的赏石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许多地方赏石文化形成了产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赏石文化的愉民功能、健民功能、育民功能、富民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甘肃赏石文化顺应全国赏石文化的潮流,开拓了局面,得到长足发展。赏石组织陆续建立,赏石队伍不断壮大,赏石理论指导先行,赏石活动深入开展。尤其是 2011 年 6 月 28 日,由中石协、省委宣传部、省国土资源厅主办,省石协承办了 2011 中国 •兰州庆“七一”颂祖国观赏石组合展;2013 年 8月 30 日,由中石协、省委宣传部、省国土资源厅主办,黄河流域 8 省(区)协办,省石协承办了2013中国•兰州黄河流域九省(区)“美丽中国”黄河石精品展暨黄河石文化高峰论坛;去年 9 月18 日,由中石协、省国土资源厅、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新疆、青海、宁夏、陕西等石协协办,省石协承办了 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 兰州赏石文化精品展,受到省、市领导的称赞和广大群众的点赞,中央电视台作了报道。酒泉、嘉峪关、张掖、白银、临夏、定西、天水、陇南、兰州等地,各具特色的赏石文化活动有声有色,许多石农靠石脱贫致富。同时,甘肃精品观赏石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展出,走向了世界。


资源趋少,亟待保持。甘肃地形狭长,地质复杂,石资源十分丰富,《中国石谱》中选入 22种之多。主要有兰州黄河石、天水庞公石、河西祁连彩玉、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陇南水石等。其中兰州黄河石由黄河生成,历史悠久,图纹神奇,内涵丰富,组合便捷,一方石头讲述一个故事,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一方石头蕴藏一个典故,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是一本无字的书,一首无谱的歌,一卷无形的画,意境十分深远, 《马踏飞燕》《黄河母亲》《金龙腾跃》《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草船借箭》等都能在黄河石的画面上神奇地显现出来,深受人们的青睐,成为全国图纹石的代表石种之一。

由于石资源是有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这些年来对石资源的大量开采、无序开采、过渡开采,造成石资源日趋减少,黄河石等石资源面临枯竭,保护石资源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强管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行限量开采,计划开采,有序开采,绿色开采,科学开采,石资源才能不被破坏,不被流失,才能保证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甘肃有一批赏石文化的爱好者、推动者、传承者,苏立社先生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苏立社1958 年生,祖上五代赏玩黄河石,至今保存着祖上留下来的《青蛙》等 4 方黄河石。他现任中石协常务理事,国家观赏石一级鉴评师,中石协理论研究专委会委员,甘石协副会长,《石友》杂志原总编,出版石书 2 部,为甘肃和全国的赏石文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石界公认的甘肃赏石文化艺术的传人。

综上所述,甘肃赏石艺术切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部分奇石由胡祖龙收藏)

金蟾的寓意

海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