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古钱形制的演变:从秦朝到清朝的圆钱形态

10-28

古钱形制的演变:从秦朝到清朝的圆钱形态

前言:本人是古钱爱好者,文章为学习中对搜集资料整理而来,水平有限,自娱自乐,学习交流。码字不易,请多点赞关注,感谢支持!!!更多古钱币资料详见合集。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巩固中央集权制, 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时也对币制作了重大改革:废止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刀形、布形、环形等形式不一、单位各异的各类铜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从此,中国铜铸币有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7年)机制铜币问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1 战国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东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

2 秦

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

(1)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

(2)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

(3)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

3 汉半两

汉初的钱币仍然称半两(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但重量陆续减轻,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

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

红绳手链编法

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