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紫砂壶的历史与现代(八)

06-10

紫砂壶的历史与现代(八)

紫砂壶的前世今生(八)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紫砂小史》《宜兴紫砂矿源图谱》《宜兴紫砂矿料》《做壶》《宜兴紫砂珍赏》《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尧臣壶:吕尧臣紫砂艺术》《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图片主要来自推荐书单

(五)降坡泥

降坡泥其实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宜兴市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陶都路”时偶然发现的,陶都路经过黄龙山与青龙山交界处山坡,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降坡泥存量特别稀少,仅在这块小山坡存有少量矿源。

降坡泥是一种共生矿,矿体含有段泥、红泥和紫泥,从大类上来分,降坡泥应该属于段泥的一种。降坡泥自开采以来,发现的品种有30多种,按照烧制出来的壶的颜色,分为红降坡、黄降坡、青降坡、黑降坡等。降坡泥原矿青色的部分是段泥,红色的部分是红泥。黑降坡极其少见,原矿夹层中仅有2厘米厚度,用水碧砂黑降坡料子做出来的壶像芝麻糖,油润十足、透气性好。

龙血砂为极品降坡泥,龙血砂对降坡泥,有如大红袍对朱泥,底槽清对清水泥的关系。2007年,丁蜀镇修建紫砂路,在距大水潭50米左右的黄龙山三号坡,挖出一槽殷红如血的紫砂矿源,很薄一层,最厚处不超过15cm,夹在两块巨石中间,数量极其稀少,总量3吨多。据挖矿的老师傅说,他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殷红色的矿源,这是挖到了龙的血脉,江南人把血称为“旺”,说使用这样的紫砂壶会带来财运和福气。经检测,其中Fe2O3高达23.46%,是已知的含铁量最高的紫砂,比普通紫泥高出约3倍。不同窑温下色泽差异极大,高温状态表面会出现众多黑星,最佳窑温1160℃,呈典型的中国红。龙血砂近乎全颗粒,粘性差,不能单独成型

降坡泥油性足,制出来紫砂壶经过泡养后油润可鉴,被誉为“最有养壶变化感的泥料”。《宜兴紫砂矿料》记载降坡泥:“烧成之后呈黄色,呈暗红色略透黄,胎质细腻油润,梨皮表面黄色颗粒密布,色泽效果十分细腻丰富”。

(六)其他泥料

“明朝土”泥料颜色古朴,黄中带红,原矿因含缎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成陶之后,于深沉之“橙红色”底上,满布五彩斑斓的粗细、深浅之红、黄星斑点,即“黄砂隐现”,因为接近青龙山(石灰石),富含碳酸钙。此泥可谓“骨多肉少”,质感极为丰富,颗粒均匀隐逸,抚之又光洁温润,富含历史传说因缘,更因绝灭已久而倍加珍贵。明朝土收缩和变形极大,不易制作,只适合做小品

“文革泥”是文革时期开采炼制的泥料,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文革初期开采出来的泥料无人问津,却因露天堆放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经历了最佳的“养土”时期,所制作品,典雅朴拙,隽永耐看,初视显疏松枯燥,砂土气重,日久使用,养成变化甚大,温润庄重。后因出口创汇,大部分文革泥料被制成“文革网球壶”出口日本,时至今日,文革泥所剩极少,是非常稀有的泥料。

“胶泥”不是一种泥料,而是一种特殊的紫砂工艺,是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混在一起的做壶工艺。胶泥紫砂壶是以瓷器中绞胎瓷而来的,胶泥大多用的是紫泥、朱泥、绿泥、段泥等进行混合,不同泥料特性不同,混合在一起做壶的话,非常难以把握,容易出现开裂和起泡现象。紫砂壶绞泥工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制壶大师吕尧臣等人率先试制成功,绞泥的出现丰富了紫砂壶色彩的表现力。

“甲泥”是宜兴制作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因上、下泥层之间通常夹存着其他矿料,所以也称“夹泥”。甲泥主要产自黄龙山、东山、西山、南山、湖没等地,随着紫砂矿料逐渐减少,现在也有选用部分比较精细的甲泥矿料经人工调配后,作为紫砂产品的代用泥料使用。

▲邵大亨制白泥梅桩壶

“白泥”,一般指的是定窑白(定窑以产白瓷著称,白泥所制紫砂壶其色泽与定窑白瓷颜色相似)。白泥珍稀少有,烧成后呈白色,有的如和田白玉、有的如雪、有的如象牙白,又称为“雪玉金砂”。此泥砂性强,成形难度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在1180~1200℃之间,收缩率3.5%左右。明·周高起在《阳美茗壶系》书中记载,“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大潮山的白泥材质最上乘。

段泥中有一种泥料叫白段,是本山绿泥与紫泥的共生矿。白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少,存储量只占本山绿泥(本山绿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极品泥料)的10%左右,属特珍稀极品紫砂原矿泥料。

白段是段泥的一种,都属于甲泥。白泥则是与甲泥平级的一种泥料,适合制作瓶、盎、缸、缶等器件,如果做紫砂壶需要人工调配,白段可以不要调配就能制作紫砂壶。

“脂泥”不是指某种泥料,而是紫砂壶各部件(壶把、壶嘴、壶身、的子等)结合时的“黏合剂”,也有人叫它“滋泥”。脂泥是打出来的,既要均匀,还得劲道、抱团,一些壶在各部位连接处有孔眼或者壶嘴突然掉下来,都是和脂泥没打均匀,泥中的气泡没有赶净有关。

煨泥”(也有称“尾泥”的)是紫砂泥泥头,是紫砂泥泥头加少量的水手捏出来的,一般要求要捏的很均匀,不允许有大的颗粒。

全手工紫砂壶是使用脂泥作为壶身和底部的粘结剂,脂泥的湿度要低于身筒和底部,所以在烧制之后会形成一圈收缩的物理纹路。半手工壶的身筒和壶底的粘结是使用煨泥,也就是干湿度与壶身和壶底一样的泥料,所以烧制完成后,不会形成明显的收缩纹。

其他单一矿泥料,比如黑星砂、桃花泥、古铜泥、豆青泥、黑铁砂、桂花泥、红麻子泥等等,不一而足,不完全统计多达300多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参阅《宜兴紫砂矿源图谱》《宜兴紫砂矿料》,图文并茂。随着调砂技术的发展,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奇奇怪怪的泥料更是多如牛毛,化工壶居多,大家购壶时对于五颜六色的紫砂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500元以下的,多看少买!

买壶先看泥料,再考虑做工、壶型等,遇到真的本山矿或者稀有泥料,价格绝对不便宜!

▲图片来自静说紫砂,图片版权@静说紫砂

未完,请关注阅读后续内容……

铜镜

田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