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乾隆皇帝与郎世宁:超越欣赏的艺术共鸣

06-08

乾隆皇帝与郎世宁:超越欣赏的艺术共鸣

明朝那会儿,还有不少洋面孔往咱中国跑,带来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儿,也带走了咱们的文化种子。

可到了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前后,国家的大门渐渐关紧,对于想进出的外国人,规矩多了,门槛高了。1757年,乾隆要求把外国人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广州。

许多传教士都被请了出去,教堂也被拆了不少。但就在这么个环境下,有个人不仅留下了,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人就是郎世宁。

郎世宁,一个出生在艺术天堂米兰的外国人,26岁那年,他跟着一帮传教的兄弟姐妹,漂洋过海,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咱们中国。

先是在澳门学会了说中文,学会了怎么行礼作揖,然后就被引荐到了紫禁城,当上了宫廷画师。那时候,康熙老爷子岁数大了,不太爱看画,郎世宁的主要任务就成了教宫里的中国画师怎么玩转油画,给他们上起了西方绘画速成班。

等到雍正爷上台,郎世宁的好日子才真正开始。他画的《聚瑞图》、《八骏图》,栩栩如生,连颜色亮度都合着皇帝的胃口调,雍正爷看了直夸好。

郎世宁

郎世宁的画,那真是细致入微,连马儿的毛都能一根根数清楚,《百骏图》就是他的得意之作,描绘的是皇家马厩中的骏马,马匹姿态各异,背景伴有精致的自然景色或皇家园林景观,强调的是画面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这里您可以和徐悲鸿气韵生动的八骏图对比观赏一二。

徐悲鸿

郎世宁还琢磨出中西画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透视”,他还特意写了本书,叫《视学》,给咱们中国的美术理论添了把火。

不过,雍正爷对洋人还是有点戒心,郎世宁就没机会给皇上画像。倒是后来的乾隆爷,那可是个艺术发烧友,对郎世宁的画是真爱。乾隆一上位,郎世宁就成了御用画家,那圆明园里的壁画,超大尺寸的这种,都是郎世宁带着徒弟们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

乾隆爷还喜欢上了西方的科技玩意儿,喷泉啊、天文啊,样样新鲜。郎世宁虽然不会造喷泉,但他人脉广,给乾隆爷介绍了能工巧匠,还设计了那些西洋景,比如长春园的大水法。

长春园的大水法

那时候没有相机,想要留住美好时光,全靠画家的手艺,郎世宁就是那个时代的“照相机”。

乾隆皇帝自小就爱琴棋书画,对画画特别上心。郎世宁来了以后,俩人一拍即合,成了艺术上的知己。乾隆经常下了朝就往郎世宁那儿跑,看人家画画,比去后宫还积极。郎世宁呢,也把乾隆的日常,不管是宫里开party,还是打猎、带兵,都细细地画了下来。

说到这儿,您可能好奇,郎世宁给乾隆画过像没?这事儿还真挺微妙。您知道,古代给皇上画像那可是个危险活,画得不像吧,不行;画得太真吧,万一皇帝不满意,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郎世宁虽然是洋人,但也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就算自己画技高超,也绝口不提给乾隆画像的事。

可在乾隆生日宴的时候,还是有大臣提议了,乾隆一琢磨,行,那就来一幅。

接到任务后,郎世宁没有完全按照西方油画那种逼真的手法去描绘,而是适度地融合了中国工笔画的技法和审美特点,力求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皇帝的威严与尊贵。

郎世宁巧妙地通过皇帝的姿态、服饰的华丽以及背景的布置,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帝王形象,既满足了皇帝对于自己形象的理想化期待,又不失真,展现出皇帝的英明神武。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乾隆半身冬装像》,乾隆看了很满意。这画里的乾隆,既有皇帝的威严,又带着几分体恤百姓的温情,和电视剧里的形象不太一样,但更贴近乾隆心里的那个自己。

乾隆皇帝对郎世宁的画不仅仅是欣赏,更有一种知音难遇的感慨。每当他站在郎世宁的画前,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权力之外的纯粹与共鸣。

郎世宁画乾隆,不是为了讨好,他是真心热爱画画,追求真实,远超简单的逢迎之意。乾隆呢,也喜欢这种实在,毕竟听多了奉承话,偶尔来点清新之风,那感觉不一样。


郎世宁还画了许多作品,圆明园里那些美丽的画卷,故宫里孝贤皇后的画像,都是他的手笔。画中的孝贤皇后温婉端庄,细腻的笔触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气质与风华。

《清史稿》,这是记录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里面也提到了郎世宁,称赞他的画技无人能及,说他画中的人物每一个都生动传神,比真实的还要鲜活几分。

郎世宁在1766年去世了,78岁的他在京城外安眠,结束了他与中国三个皇帝的奇妙缘分。

红玉髓的功效与作用佩戴禁忌

白玉兰大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