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和氏璧:神秘古玉的背后故事

01-20

和氏璧

先讲个笑话:甲乙丙三位好友一起逛街,看见路边有个机器,上面写“电脑测智商”,使用方法和人脸识别类似,只要把脑袋对准摄像头,屏幕就能显示智商值。三人大感兴趣,决定试试效果。甲先试,片刻后屏幕显示130,还是不错的成绩。乙接着来,屏幕显示10,这成绩就有点儿拿不出手了啊!最后轮到丙登场,此时只见屏幕上一直转圈,丙心想:“难道我的智商高到这程度?把CPU都干烧了……”一会儿,屏幕上出现一行小字:别拿石头开玩笑!

经此磨难,乙和丙决定回去苦读诗书,相约明年再战。一年后,乙先测试,这次屏幕显示20,虽然也不高,但比上次可是提升了不少。轮到丙了,他一边测一边想:“乙这小子提升了两倍,我这基础在那儿摆着呢,哪怕这次是1那也是无穷倍啊”——这哥们儿看来连高数也自学了。这次电脑思考了更久,然后在屏幕上又出现了一行小字:这块儿石头挺面熟啊!

书归正传,和氏璧的记载来自于《韩非子》,同样跟石头有关。说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卞和在荆山(成语“荆山之玉”)中得到一块璞玉(也就是原石),捧着进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后说是石头,认为卞和欺骗自己,于是“刖其左足”,也就是砍掉了他的左脚。刖是五刑之一,《周礼·秋官·司刑》说五刑是“墨、劓、宫、刖、杀”,按排位来说怎么比宫刑还惨?——好像跑题了。

等到楚厉王去世,他弟弟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去进献,结果很悲催,玉匠(不知道是不是之前那个)鉴定后还说是石头,于是把卞和的右脚也砍了。等到楚武王去世,他儿子楚文王继位,卞和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下哭泣,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原文说“泣尽而继之以血”。楚文王这次可能换了个玉匠,果然发现是一块宝玉,于是把它加工成玉璧,并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也就是和氏璧了。这个故事(成语“白璧三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猜对了,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参加赌石一类的赌博活动嘛!

和氏璧出道就是巅峰,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有人说张仪就曾经被冤枉偷和氏璧,但史记原文中只提到“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就一个“璧”字,这说法恐怕不足以服众,不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明确说了“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听说赵国得到和氏璧,就提出以15座城来交换(成语“价值连城”),赵国很不情愿,但又不敢得罪秦国,便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王拿着和氏璧一个劲儿地看,提也不提城池交换的事儿,蔺相如走上前说: “此璧上有个小斑点,我指给您看看。” 秦王便把璧交给相如。蔺相如拿了璧,退几步站立,将身子靠在庭柱上,“怒发上冲冠”(成语“怒发冲冠”),对秦王说: “我看大王是没有交换城邑的意思,所以我又将璧收回。大王要逼迫我,那今天我的头与璧就一起碰碎在这庭柱上了。”

蔺相如手捧着璧,用眼斜视着庭柱,像要撞击在柱上的样子。秦王害怕他打破璧,便起来承认是自己不对,坚持请求蔺相如别冲动,还命人拿出地图,指出打算把哪15座城给赵国。蔺相如料想秦王是奔着影帝去的,便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所共有的传世宝物。赵王送璧的时侯,斋戒了五天,而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并在廷中设置九宾之礼,我才敢献上璧。”秦王觉得不可能从蔺相如手中强行夺取,只好答应斋戒五日。蔺相如算定了秦王这家伙肯定又会耍心眼儿,便派遣他的跟从者改换服装,把璧藏在怀中,从小路逃回赵国。

秦王斋五天之后,便在廷中设置九宾之礼,召见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一到,就对秦王说: “秦国从缪公以来至今,经历了二十多个君王,从没有过说话算数的,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我叫人把璧拿回去了。如今以秦国的强大,可以先割十五城给予赵国,赵国哪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行是应当被杀,我请求受烹。希望大王与你的大臣们仔细商量。” 秦王与大臣们相互对视而发出惊异的叫声。秦王的手下想要拉相如去当火锅原料,秦王就说: “如今杀了被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而且还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倒不如趁此机会厚道地款待他,使他回归赵国,赵王哪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来欺骗秦国呢!” 于是,送相如回归赵国(成语“完璧归赵”)。

后来,和氏璧还是到了秦国的手里,因为李斯在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这里面的“和“,应该指的就是和氏璧了。传说后来秦始皇把和氏璧改制成了传国玉玺,我个人感觉不太可能。因为“璧”是环形玉器的一种,《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其中“肉,边也,好,孔也”,也就是说“肉”是环的宽度,“好”是环的宽度,尽管没提厚度,但我认为厚度应该远小于宽度才对,这么薄不足以支撑玉玺的形状。当然,您要说就是很厚,长得跟石碾子似的,那我也没办法,不过这么大的料子可不好找啊!

多说一句,“随和之宝”中的“随”,指的是随(隋)珠,与和氏璧共称春秋二宝。传说是隋侯外出时救治了一条浑身受伤的大蛇,一年多以后“蛇衔明珠以报之”,《搜神记》中形容 “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因此也叫“明月珠”,成语“随珠弹雀”说的就是它。

古籍善本

手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