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侯晓锋:精研造像的传奇之旅

05-23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侯晓锋:精研造像的传奇之旅

和田玉子料《福慧和合》

(中)5.3厘米×5.3厘米×1.3厘米 97.7克

(左)5.3厘米×5.3厘米×1.3厘米 95.5克

(右)5.3厘米×5.3厘米×2.3厘米 96.1克


距今八千载,位于内蒙古东部,有一种淡绿或乳白色的石头被原始先民抛光、打磨、钻孔,制成耳环和项链,仿佛旧日时尚。

后来,这石头被赋予更多意义,以至于承载了中国文化最高品质和理想境界,成为吉祥、权力、财富之象征——当玉器出现在世人面前,大众都为之目眩神迷。抱玉而归,激动人心,辗转流传,宝藏于世。观照决心切玉的那一刻,“种、空、底、水”打破了价值猜想,成为一种意会的评价标准:“种”指硬度,“空”喻净洁,“底”为透度,“水”即晶莹滋润的感觉。古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这种模糊不定的美学概念。

清末,由于慈禧太后喜爱“缅甸玉”,广泛影响了当时民间用玉,佩戴翡翠的风尚也一直流行到今天。慈禧太后陪葬的翡翠更是精妙绝伦,光是她棺椁里的翡翠西瓜,当时的估值就要500万两白银。这不禁令人想要探究玉石的奥秘。


一、玉有真意


石之美者为玉。华夏大地有着丰富的玉石资源。古人用玉,主要是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商代的殷墟玉、周代的礼仪玉、秦代的“传国玉玺”、汉代的玉衣、唐代的玉饰、宋代的玉观音、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代的“子岗牌”,以及清代的玉摆件,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杰作。玉在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方面都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在玉雕走向大众文化的今天,少数玉雕艺人为了迎合市场,打着“创新”的旗号,心态浮躁,脱离传统文化,淡化玉雕的传统特色,使作品失去了玉雕艺术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为,真正的创新应当在继承传统玉雕艺术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发扬传统,一方面推陈出新。为不使匠气取代清雅,笔者总结出三处要点以供参考。

绿松石《福山寿海》 8.8厘米×7.5厘米×6.7厘米 382.4克


(一)静气

具有禅意的审美崇尚“空”,空灵的、虚无的状态使人彻悟,而创造空灵的环境乃净化心灵的首要条件。禅意美学的精髓是“追寻本质,展露天性”,若能与玉雕艺术结合,便会产生既端庄义又典雅、既有可视性又能给人留下丰富想象的空间之美,颇为引人入胜。在中国,这种具有深化主题、启迪思维作用的境界常见于禅门公案,通常会以艺术化的语言闪现灵光、传递思想,平息人们躁动的心灵。禅宗艺术丰富了中国艺术史,传递着“真、善、美”,激起人们对慈悲的向往,令人“心安此处,性灵可寄”。从玉雕的角度来看, 禅意玉雕作品,除却宗门教义,更有艺术价值。不同的玉雕艺人造像,由于思想和技艺不尽相同,神情也各具风采。好的玉雕作品,气质从容淡泊,往往意境悠远、感人至深,会让人从心底生出平和与喜悦。

南红玛瑙《独占鳌头》 7.1厘米×4.1厘米×2厘米 87克


(二)修养

综合素养是决定艺术工作者能走多远的要素,人格魅力是决定艺术作品格调的准则。不浮不燥方能持之以恒,甘守寂寞才是淡泊宁静。敢于挑战自我,将显示创新突破能力;善于学习借鉴,有助于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不断自省,经常反思,有益于拓展视野;谦虚上进,努力攀登,有利于开拓前路。艺术之路漫长艰辛,坚守住信仰与梦想至关重要。玉雕艺术会集诗、书、画、印及文学、雕刻,是综合视觉艺术。玉雕作品既要体现工艺美,也要体现艺术美。玉雕创作既要体现内心情感,又要展现创作思想,不能仅依靠抽象呈现,更应当用生动形象表现,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而思考感悟产生创作灵感,把创作思想切实融入玉雕作品中。玉雕艺人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理解,学习古代绘画、书法、雕刻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做到心有丘壑。

(三)创新

创新的关键,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有个人思想,并不是“一味地模仿”。玉雕需要传承,但不是守旧。传承的应该是手艺,而不是形制,更不是别人作品的形制!创新是创作出过去没有的玉雕新品,落实于题材、内容、工艺、手法,展现于思想内涵、艺术精神。当代玉雕在创作中应注重设计与立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新意:从技巧型走向艺术化,将形式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显现时代审美特征。玉雕是古老的艺术门类,只有在创作中融入时代精神、在设计中运用时尚元素、在工艺上应用新科技成果、在意境传达上重视个性满足和情感需要,才能焕发青春活力,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玉雕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玉文化,从而推动玉雕艺术更好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须知“材贵天真,艺贵自然”;须知“因缘而遇,缘物体悟”;须知“表达心意,表现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玉雕创作走向更高层面,步入艺术殿堂,受到世人瞩目。

和田玉子料《观音弥勒对牌》 7.6厘米×3.8厘米×1.1厘米 155.5克

二、巧色妙用


(一)巧即色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品高尚,其光润常被用来形容君子的温良。从古至今,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视玉为美的参照。

和田玉为世界软玉之首,根据产出状态的不同情况,又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和子料(子玉)三种。其中,以子玉为好。

子玉是指原生玉矿经流水冲刷、搬运到河中被“磨圆”的玉石。其特点为卵石形、个头小、表面光滑。“大浪淘沙”保留了最为致密的部分,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材料出成率高。子玉大都有皮,白玉不欺人,好玉皮薄,皮如玉,玉如皮。玉的皮色是天然次生色,多种多样,有人制作玉器时故意将皮色留作“巧色”,有的仅用少量“留皮”以示正宗。皮色是风化外皮的遗留物,在皮壳上留下了风化玉质的疏松状态,其致密、光泽、油头、水头都不及玉本体,往往有麻面不光洁,其色泽是由外向里的。正因如此,如果构思绝妙花费必要工时,将“有瑕疵”的玉琢磨出“巧色”,往往能以小胜大、以少胜多、以巧取胜,使作品价格、价值倍增,产生高附加值。

和田玉子料《护法四神》(其中两件) (上)3.9厘米×7.1厘米×1.2厘米 79克 (下)3.9厘米×7.1厘米×1.2厘米 78克


(二)巧非色

皮色能做巧,瑕疵也能做巧。通常来说,带有糖色皮或者灰白黑点的僵皮玉、有伤痕的玉料,都很难处理。通过借势勾画,边雕琢边修改,将有伤的地方索性切去、镂空,将有斑的地方雕刻成形,往往能使人耳目一新。若是再配个红木座子,便成为一件不可多得、寓意美好的艺术品。

当碰到一些弃之可惜、雕刻费工费时且没有把握做好的玉料时,须参读各类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和创作勇气、艺术灵感。曾有一片“不太好看”的边角料,三分之一是僵皮,笔者就将这块僵皮处理成刀刃,其余三分之二的好料做刀身,并打上一些装饰印痕,使其看上去像一把久经沙场的古刀,犹如出土文物,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笔者近年创作以人物为多,特别是造像一类,可谓海内皆知。记得有一块质地很好的子料,笔者最初设计成“笑佛戏猴”,雕刻过程中笑佛与小猴的位置均已安排好了,孰料玉后有瑕斑、黑点和一条不深的细线,索性添一柳条,将那黑点做成柳叶、细线做成柳条,并将柳条延伸到小猴手中,既处理了瑕疵,又显得小猴顽皮可爱,还加强了笑佛的刻画效果,可谓“通情达理,锦上添花”,作品价格陡增。所以,巧非色,实乃心。

组佩《五福程瑞》

绿松石 4.0厘米×5.5厘米×1.8厘米 56.2克

碧 玉 3.8厘米×4.7厘米×1.7厘米 49.9克

南红玛瑙 3.6厘米×5.0厘米×1.8厘米 46.6克

大同紫玉髓 3.8厘米×5.6厘米×1.6厘米 40.8克

缅甸黄玉 3.7厘米×4.1厘米×1.8厘米 40.8克


(三)在学识

玉雕“巧色”大有可为,掌握这门技艺须注意三点:

1.见多才能识广,拓宽知识面往往有发现

爱好广泛自然兴趣高涨,积累知识自然提高修养。表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外貌、服饰等,都需要有所依据。

白玉观音造像,若把红点设计在眉心,便能身价百倍,而雕在西施或林黛玉的脸上就文不对题。忽想起有人雕了一个精巧的“雏鸡脱壳”,原石如鸡蛋大小,椭圆形玉料还带点糟石,糟石上有难看的细红纹,一直被当成废料无人问津。有心人发现了它,由于孵过小鸡,只花了两三个工便雕出一个毛茸茸的雏鸡蹬壳欲出,工虽不繁,效果极佳,珍品难得。

2.摸索自然规律,顺形、随色生发奇姿

一块带有“巧色”的玉石到手,要十分慎重地“审料”,除了探清“脏”(杂质)、“绺”(断裂纹)决定去留,还要弄清玉石各种颜色的表里实情:是单层还是多层,是本色还是间接色(折射的颜色),进而考虑如何利用。去掉不能利用的脏,保留可以变废为宝的杂质,往往能出奇制胜。

3.根据形、质、色、瑕,判断主体、陪衬巧色

确定题材和主题,在构图上注意巧色和玉石相协调,使巧色为主题服务,使画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体巧色,不在大小,即便一丝一点都有可能成为主体巧色,要尽量用在正面或显眼的位置。想让人“一见倾心”,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由此可见:巧是色,又不仅仅是色。雕刻者贯通学识、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增加经济价值,更能体现出创作精神和艺术激情。

和田玉子料《欢喜无限》 7厘米×4.7厘米×3厘米 92.9克


三、一户之侯


玉雕技艺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一个时期一个特点,体现着时代审美和匠心才智。近年来,笔者以玉石造像闻名,通过对此类题材的深入研究,梳理和分析出笑佛形象之于现代审美观念下的发展变化,对玉雕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一)当代玉雕笑佛形象

造像题材是诸多玉雕题材中一个比较传统的内容。弥勒形象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在北宋时期完全跳脱出印度样式,成为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民间谓之“笑佛”。笑佛形象在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佛教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符号。

玉雕笑佛形象发展至清末民初,已然成为重要表现题材,如今更被广泛传播,学做人物雕件的无不涉及。进入二十一世纪,玉雕行业经历过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规模、数量、技术、思想内容都有突破发展,造像题材玉雕作品也更多涌现。以前的玉雕笑佛形象,几乎都是跏趺坐姿态,和寺庙中所见没有什么区别。对照同一时期的书画作品,笑佛造型非常单调。随着玉雕作品需求量的增加,玉石产量也随之加大,人们对于和田玉子料的审美也在发生悄然变化:从追求工整的形状和洁白无瑕的玉质,转而追捧和田玉子料、特别是“独子儿”,和田子料天然的形状和独一无二的皮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玉雕匠人开始在不同形状和皮色上对笑佛形象进行俏色巧雕,使其逐渐摆脱了单一规矩的面貌,体现出生动灵活的特点,更从传统的跏趺坐发展为站姿、坐姿和行走等样式,从固有的全身像跳脱出来,渐渐表现出抽象性、符号性等现代审美特质。通过玉雕语言的当代表达,笑佛形象从一个扁平的画面符号变得更加丰满而完整,充满了大众生活气息。

年轻的玉雕师不断成长起来,笑佛形象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如前几年颇为流行的“宝宝佛”和受年轻人喜爱的卡通笑佛、漫画笑佛等。总而言之,现代玉雕笑佛形象的发展演变呈现出多元化、生活化和个性化特点,相对于百年前的传统玉雕造像,变化极大。

南红玛瑙《悠游喜悲》 5厘米×4.5厘米×1.4厘米 73.4克


(二)影响笑佛形象发展的因素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在玉雕作品上同样适用。题材变化和形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玉雕笑佛形象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环境、文化特征和时代审美的集中体现。这种变化主要受以下几点影响:

1.生活环境激发文艺诉求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再拘泥于简单重复和复制,希望能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大众对于笑佛形象的喜爱,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化、生活化等方面,不再视之为偶像,其文化内涵也由单纯的崇敬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旧时跏趺坐的刻板形象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生动、亲切、平实、个性化的笑佛形象越来越受到欢迎。

2.消费群体的迭代变化

古时玉雕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王公贵族、士大夫阶层,而现代玉雕作品的消费群体明显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成为玉雕市场的主力军,女性群体在玉雕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突出。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女性化,推动了玉雕作品题材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笑佛形象,很受女性消费群体欢迎,如何让传统人物形象受到年轻人追捧、引发女性喜爱和关注,也是玉雕设计师和雕刻师苦思的课题。

3.现代生活催生个性需求

互联网时代来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持续宣传和推广,玉文化和玉雕作品深入人心,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同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和社会分工,使大家对于玉雕作品的接受度和需求面产生差异。好像何种人物形象都有人接受,都能找到爱好者和知音。因此,现代玉雕笑佛形象的塑造,也使每一位玉雕师都有机会寻求更好展现自己思想态度的可能,让作品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创新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4.源自玉石本身的审美变化

近年玉石种类越发繁多,玉石色彩更为丰富,人们对于玉石的认知不断深入。从原来崇尚白玉无瑕、四平八稳的玉牌,到现在对皮色的喜爱、对“原子儿”的追求,以及对于白度、细度的追求,甚至不同种类、不同特质的玉石都被大家广泛接受。这就要求玉雕师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在一块端正纯色的白玉牌子上按照旧的审美样式雕刻笑佛形象,而是要根据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皮色考虑不同的表现方式。

(三)“一户侯”的笑佛形象

一户侯玉雕工作室致力于笑佛雕刻,在业内同行、玉雕爱好者和收藏者眼中,“一户侯”的笑佛形象代表着此类玉雕题材的发展方向,引领玉雕笑佛之潮流。二十年创作历程,发展创新脉络清晰,如以圆形为背景,将笑佛头部和饱满身躯抽象概括为双圆形的“圆”系列,借由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非但突出了笑佛形象特征,还将民族文化中圆满、美好、幸福的寓意圆融于作品之中。

“圆”系列,是一户侯的笑佛形象中相对早期的设计,甫一推出,便广受欢迎,至今仍在受众群体中享有盛誉。在时代审美影响下,人们对于传统玉雕题材的创新需求,能为创作提供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内容。

“布袋”系列,是将笑佛标志性的布袋变成一个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创造和衍生出来的笑佛形象更为夸张变形,如将笑佛下半身抽象为布袋的样子,或将笑佛身体装入抽象化的布袋中,只留下圆圆的头,这种艺术加工的笑佛形象,摆脱了传统造型如工笔画般繁复的线条,突出了布袋和尚的自在随性、喜乐悠然等性格特点,更加符合简约传神的时尚审美。

“行走”系列,是对笑佛形象的又一突破:之前的造型无论坐、立,或是“圆”系列、“布袋”系列,都是静态展现,而“行走”系列则突破了这种静态表达,在玉石表面通过行走体态和环境烘托,赋予笑佛动感,契合日常生活感悟。除此之外,细节带入也很重要,如笑佛手中的念珠、布袋、如 意、葫芦、拨浪鼓、端着汤圆的勺子等,都是传递生活情趣的物象,可借以表达自在洒脱、喜乐和合的内在精神。契合人心的创作理念和形象设计,让“一户侯”品牌在此类题材中脱颖而出。

(四)玉雕笑佛形象的未来

通过历史性分析,以及个人在玉雕创作中的回顾和思考,预测玉雕笑佛形象在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笑佛形象将继续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展现国人乐观向上的风貌,这是造像的精神内核;二是无论工艺、设计、材质还是表现手法,都要继续满足不断推陈出新的市场需求,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造像艺术向世俗化、生活化发展,“雅俗共赏”将成为课题;四是需要考虑时尚审美和抽象表达,很多风格都值得大胆尝试。时代飞速发展,古老的玉雕技艺产生了许多新课题,玉雕造像在创新发展的理念下必定焕发生机。

和田玉墨玉《兜率天弥勒化生图》 40厘米×10.5厘米×1.5厘米 1751克


四、敬畏之心


古云:“心手双畅,物我合一。”很多未曾谋面的朋友见到本人,再看作品,都不禁会心一笑:大概是因为头型和笑脸实在和笑佛“连像”。

古人佩玉用以自身修养,希望自己有如玉的美德;今人佩玉多为纳福迎祥、清心喜乐。若从精神深处探究,无论古今佩玉如何,都可以用“敬畏之心”概括。好物若失去了与人的交流,也就丧失了灵性;美意若秉持与抽象相观照,自然是不忘初心。这也是笔者著力于玉雕造像的主要原因:民间题材,大众热爱,玉石造像,功德自在。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对事物既尊敬又不敢逾越界限从而心怀畏惧的心理状态。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民谚亦有“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不是迷信,而是提醒人要存有敬畏之心。

和田玉子料《悠游天地》 5.5厘米×3.6厘米×1.3厘米 51.7克


敬畏生信仰,信仰缺失是因为人心中无所畏惧,无畏便为所欲为。人们佩戴玉雕造像,便是希冀于通过这种实在的、具体的物象给予自己精神依靠和支撑,无有疏漏和懈怠。

人物雕琢,若只对其眼神、须眉、足姿、情态重点刻画,即便生动,最多只是“手巧”。而造像艺术须汲取历代艺术精粹,结合多年实践,以“传神”夸张抽象,表达丰硕、动感、慈祥与庄严。笑佛面部肌肉活跃、跳动,肥硕的下巴饱满圆润,笑得开心,断除烦恼。

不得不说,以慧心妙语将玉雕造像拱手结缘,或许正是玉石成就的真谛。正是秉持这份敬畏之心,笔者才能神游艺海,于风浪中勇立潮头,去拥抱笑佛的欢愉与天真。


侯晓锋

苏州玉雕名家,玉雕创作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草等,人物件创作神形兼备、生动传神。其玉雕笑佛独具特色,由注重形象与技法发展至重视意趣和情韵,并能以禅意融汇雕琢技艺。


撰文/ 图片提供:侯晓锋

李祺本九成宫字帖

黑玛瑙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