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武汉高校博物馆的神秘旅程:43亿年前岩石揭示了远古生命的足迹

04-11

武汉高校博物馆的神秘旅程:43亿年前岩石揭示了远古生命的足迹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肖杨 李碗容 邹浩 狄鑫 王媛 张屏

湖北一直是科教大省,教育资源丰富,目前拥有130所高校,七个双一流高校。各个高校内也是藏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走访发现,湖北省高校博物馆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有的高校博物馆是国家4A级景区,有的博物馆内藏有海内外货币孤品。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化石幕墙、海百合化石、年龄达43亿年的岩石、“神州第一龙”黑龙江满洲龙化石、贵州关岭鱼龙……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一件件珍贵藏品,记录着地球的沧桑,也凝聚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和博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走进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面积达100平方米的“远古生命足迹”遗迹化石幕墙。馆长刘先国说,这块石墙是一块完整的“龙”足迹和鱼类游泳遗迹为主的遗迹化石。

站在这块遗迹化石幕墙下面,可以看到一道道规则的曲线,以及大量的脚印。据这块化石的采集及捐献者、地球科学学院卢宗盛教授描述,右边那条规矩的正弦曲线,是当时的鱼游动时鱼鳍扫出来的痕迹;下边一道一道弯曲的线条,是当时无脊椎动物在水底爬行或寻找食物时留下的痕迹;左边大量的“爪子印”则是四足动物留下的足迹。

九具恐龙骨架组成了国内一流的恐龙展区

在这些四足动物足迹中,尤以“龙”的足迹最为丰富。什么是“龙”?“当时动物界以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为主,‘龙’是古生物学上对爬行动物的通称。”卢宗盛教授表示。卢宗盛认为,幕墙真实再现了“龙”及相关动物行走、游泳、觅食等生活画面,还含稀有的工具沉积构造,是研究远古生命形态和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悉,该博物馆目前馆藏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如著名的黑龙江满洲龙、和平永川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为我们解开了一个个的千古之谜,让人类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园,更好地理解“适者生存”自然法则的秘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有海内外货币孤品

货币和金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前的货币是怎样的?随着时代变迁货币经历了哪些演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便藏着中国货币金融史。“我们博物馆已有18年历史,馆里收藏了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的近5000余件(套)货币、票据、借贷契约实物原件和金融史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主任黄丽介绍。

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内容

走进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展览汇集了古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钱币文物及当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流通纸币。这其中有中原的五铢钱、开元通宝,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有“钱币上的万神殿”美誉的贵霜钱币,有象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汉佉二体钱……

泰昌通宝折五钱

在原始货币展区,展出有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其形状大小如同贝壳,它诞生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的夏代。参观中,记者看到各个朝代的货币各具特色,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则形如一个小铲子;蚁鼻钱则像一只蚂蚁趴在鼻子上一样;刀币则形似一把小刀。秦汉唐宋元明朝代的货币,则为外圆内方的“孔方兄”。

明朝货币展区藏有该馆的镇馆之宝——泰昌通宝折五钱。其外形为圆形,中间有正方形孔,货币上铸有“泰昌通宝”四个字。“经中国钱币专家孙仲汇先生考证,我馆展出的这枚钱币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这一枚,是海内外孤品。泰昌通宝折五钱的出现改写了货币史上泰昌年间无大钱的说法,填补了一项学术上的空白。”黄丽说。

除了这一件镇馆之宝,该馆还展出一件国家二级文物“粤汉铁路借款债券”,是宣统三年(1911年)对外国银行发行的债券。“这是清政府发行的最后一张对外债券。”黄丽说。

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记录航海技术演变

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大翼、蓬莱古战船、五牙舰……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宝藏博物馆,陈列着10余艘珍贵的中国古代船舶模型,向参观者讲述着中国船舶发展史和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郑和大号宝船模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郑和大号宝船模型,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首次乘坐的船,根据目前的复原方案,这艘船船长125米,主甲板最宽处有50多米宽,船舶排水量达到一万八千多吨。”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李铖老师介绍,郑和大号宝船代表着中国古代造船的最高水平,是明代最大船舶的代表,其体现的造船技术代表着古代造船技术的巅峰。

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

晋代的八槽舰模型则展现了水密隔舱这一古代船舶制造技术。八槽舰是最早使用水密隔舱的古船,其利用这一技术将船体分隔成8个船舱。水密隔舱将船体分隔成多个部分,其分隔越多对船舶抗沉性越好,“船在航行中,某个舱室破损后,水密隔舱能保证破损舱室跟其他舱室的有效分隔,别的舱室不会漏水,船舶仍可保证安全和不致沉没。”

博物馆内还展出有战力满满的古船——五牙舰模型,其出现于隋代,整个船舶高五层,船上设有多个房间,第五层的甲板上还设有小阁楼,用于瞭望和战斗指挥。拍竿长十几米,形如大桅,上置巨石。“船舶越高会越不稳,但是五牙舰这么高,不仅可以航行,还能用来作战,说明这个船拥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稳定性的技术,也就是压舱技术。”李铖解释。压舱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船舶的重心,提高船舶航行的稳定性,这对于现今船舶工程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为了让学生都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及航海史,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造船史》公选课,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累计选课人数超过5000人,课堂上老师们向学生讲述中国造船史,有时也会把课堂开到博物馆,让学生一边参观实物一边学习。还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向社会提供科普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植物博物馆标本资源近30万件

中华鲟、大熊猫、金丝猴、蒙古马、银杏、红豆杉、和田玉、牡丹石、珍稀古生物化石……大多数武汉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华中农业大学藏着一座面积不大、却有近30万件珍贵藏品的宝藏博物馆。

中华鲟标本

在野生动物展区,除了大熊猫、金丝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镇馆之宝”——中华鲟。这种长江中最大的鱼类,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更难得的是,华农博物馆的中华鲟共有两条,皆为雌性,体重都超过300公斤。因此,即便被制作成标本,个头大得惊人。曾亲手制作中华鲟标本的华农博物馆实验师陈喜群介绍说,其中一条中华鲟系1992年渔民误捕,而且渔业部门送给华农的,另一条标本则还要早上几年。

沿着两条中华鲟“游动”的方向,一匹高大的蒙古马映入眼帘。站立的烈马一侧外观完整,另一侧则被解剖,深层肌肉、内脏器官以及血管神经分布一目了然,极具视觉震撼力。据了解,这具蒙古马标本制作于更久远的1964年,距今已近60年。当时华农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制作标本。这匹马的标本是该校动医动科的林凯老师在内蒙古历时8个月制作完成的,弥补了当时校藏标本的一个空白。

蒙古马标本

“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这是人们对华农近年来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形象说法,内容涵盖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在各类珍稀动植物琳琅满目的华农博物馆,就有其中的“一头猪”——湖北白猪。该品种由华农熊远著院士培育并命名,曾在2001年的首届湖北省种猪拍卖会上,拍出了15.5万元的天价。

据介绍,华农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利用科技周、科普日、校园开放日、节假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各种科普教育公益活动,定期组织特色馆藏馆外巡展。

武汉轻工大学:国内唯一油脂博物馆

在武汉轻工大学,坐落着中国唯一的油脂博物馆,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陈则是对中国油脂发展历程的全方位展示,共分为中国古代油脂、近代油脂工业发展、油脂行业名人、油脂学会沿革、油脂名校名企、油脂标准、油脂科普、国家油脂安全八大展厅,每个展厅都配置了丰富的展出藏品和翔实的油脂文化介绍。

博物馆一角

走进中国油脂博物馆,馆中一个正方形的玻璃盒子内,放置着4颗西汉时期的稻米,“这4粒米出土于江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也是镇馆之宝之一。”该油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丽英说。

汉代稻米

榨油前,先用大锅炒芝麻,炒熟了之后捣碎,或用石碾压碎,再上甑蒸。然后用谷草包裹油料成圆饼形状,放入铁圈内,再侧向叠罗放入枋木的榨槽内,侧面横着用枋木紧紧挤压,随着木块的逐渐紧压,油脂开始从沟槽中流出……在距今有几百年历史的云南卧式木榨设备前,王丽英讲解了古法榨油的步骤和方法。记者看到,不少展厅还设有“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分别为江苏丰尚油脂压榨、浸出和精炼工艺全息投影,澳斯卡油脂工厂全厂区模型,江苏迈安德浸出车间模型,山东凯斯达蛋白生产模型,供油脂专业教学和思政课实践教学使用。

西汉的稻米、有几百年历史的木榨设备、4个唐朝的石磨、全国各省市粮油票……每个展区,也都有珍贵的藏品及相关油脂文化的展陈品,并随着油脂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古代油脂的探索到油脂在生活、生产、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应用,从农学著作蕴含的油脂文化到近代油脂工厂的艰难发展,从琳琅满目的全国、各省市粮油票的展示到现代油脂工艺技术的历史性变革与进步,从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发展历程到高校油脂专业教育成果的展示,从我国各大粮油企业的宣传到油品展示,从我国油脂行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到各种油脂标准的制定……

“吃油的数量,每人每天25—30克,每个家庭可选择喜欢的油品经常调换食用。在食用油的选择上,更推荐吃亚麻籽油、紫苏油等油脂。通常是建议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来保证身体健康。”在油脂百科展区,详细介绍了人为什么要吃油、吃多少油合适、怎样买食用油等问题。“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油脂百科部分。因为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王丽英说。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有清代三滴水床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目前,馆内收藏了我国南方以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为主的文物藏品10510件(套),包括各个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文史档案、宗教器物、书画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展厅里的三滴水床,是民族学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之一,博物馆内收藏的这张是清代原件,1988年从湘西永顺收集而来。

滴水床是土家族的婚床,借鉴屋檐滴水之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是层进式结构,三滴水床意思是三层进的床,另一种解释是指土家姑娘出嫁时,要坐在床上哭嫁,取泪水滴答之意,故名之为“滴水床”。

眼前的三滴水床高2.68米、进深2.51米,内铺长2.1米,宽1.4米,整个床没用一个钉子、一滴胶水,而是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衔接而成。

三滴水床从远看就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非常具有私密性、安全性,整张床是用楠木雕成,富丽堂皇,工艺精湛,一张雕花床,往往要耗费几年时间,历经数百、上千个日夜。床上的雕花图案大多有“取谐音 喻吉祥”之意。莲花寓意着莲生贵子,金瓜寓意着瓜瓞绵绵,蝙蝠寓意着福到家了,花瓶中插着莲花与三根戟,寓意“平平安安、连升三级”。常务副馆长刘卫国说:“勤劳的土家族百姓就是这样把对生活的向往都雕刻进木材,融进了每一样生活家具之中。”

民族学博物馆的精妙远不止于此,海南岛上的黎族百姓通过刻划(远古文字符号雏形)记于藤条、木块上的人类早期“借据”,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刻木记事时代的详尽社会生活图景;更有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等“互联网+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展示方式,使民族文物可见、可触、可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因此“活”了起来。

武汉商学院:湖北唯一烹饪饮食文化博物馆

楚菜发展到如今有3800多个菜品,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烹饪饮食文化博物馆,武汉商学院楚菜博物馆收藏着百余件精美藏品及菜模标本。该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展示湖北楚菜的历史发展、风味流派、名菜名点、餐饮名店名师、饮食器具和武汉商学院烹饪大师的摇篮等篇章。

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龙纹砂铫子、“蔡林记”与“四季美汤包”等湖北知名餐饮品牌捐赠的相关饮食器皿、校友捐赠的“万年南极石”……记者看到,该馆的展架上陈列着四季美汤包老式三件套:门牌、提盒、簸箕,由四季美汤包传人徐家莹捐赠。“门牌是四季美汤包店的标识,簸箕是用来盛放汤包的,这个3层的提盒是他们店里用来送汤包的。”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说,木质还有保温作用。

龙纹砂铫子(馆藏)

馆中的龙纹砂铫子颇有来头,它由武汉煨汤技艺传人、望旺煨汤屋喻少林捐赠。其父喻凤山是小陶园第二代煨汤大王。龙纹砂铫子是民国时期的原件。整个铫子全部用砂土制成,外表十分精致,盖子上盘旋着一条鳞片清晰的龙。建国后曾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煨过汤,堪称无价之宝。

名菜名点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蔡林记掸面的掸子由武汉热干面技艺传人、蔡林记王永中赠送,同时还有五十年代蔡林记使用的旧餐券。沔阳三蒸技艺传人李和鸣赠送了4套珍贵的沔阳民间传统蒸具,这些蒸具包括大小蒸笼、蒸镏、蒸甑等4大种、20余件,是在遍访民间的基础上,根据明清沔阳蒸具的风格定制的,复原了荆楚传统的蒸具风格,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自2017年5月开馆以来,楚菜博物馆接待了英国皇室安妮公主、泰国公主及社会各界近5万人次。为宣传楚菜文化,叫响楚菜经典,楚菜博物馆拓展场馆文化功能,定期邀请中国烹饪大师举办非遗糕饼文化、楚菜烹饪制作、茶文化主题等系列讲座,受到在校大学生及周边社区居民追捧。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路文化博物馆是“火车迷天堂”

想了解中国铁路的百余年发展史?不用走远,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的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铁路文化博物馆就够了。这座占地15000平方米新馆共五个展厅,有大量的图片、史料、模型,也有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大致逛一圈,都得两三个小时。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建设型8355机车”(摄影:李经骏)

对“火车迷”们来说,泡馆时间则需要乘上十倍百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技术专业大一学生黄战是名资深火车迷,利用所有闲暇拍火车已有四五年,他特别喜欢《铁路机车车辆》部分,它展示的图片,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从普速列车到高速动车组,应有尽有,里面就有不少是他拍过的老朋友。“我在这里能了解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史,还能了解到许多铁路故事。比如为什么火车经过成昆铁路龙骨甸大桥要鸣笛30秒?是在向长眠于桥墩里的英雄铁道兵熊汉俊致敬。”他说。

新生入学教育课上,老师介绍动车组“万箭齐发”的等比缩小模型

新生们则普遍喜欢动车组“万箭齐发”的等比缩小模型——博物馆正是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课堂之一。对此,武汉铁院办公室主任刘雪春笑着说,这小小的7列模型可是独一份儿,因市面上没成品,都是对照图纸用“3D打印+手工制作”的方式等比复制的,一列车模的工期就长达3个月。

老生们、校友们如今最敬畏的是“安全墙”,一面隔断墙上全是“手握闸把重千斤,安全责任记在心”等警示语,对面就是全世界重大铁路事故图片展,且时时更新。“不管是开火车的、做检修的、管信号的,我们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带来惨痛的灾难。”已在武汉铁路局工作的校友王鑫程说。

刘雪春说,还有一个特别提醒,因场地空间原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建设型8355机车”有专门的“住处”,除了这个根本买不到的“无价之宝”,学校还有好几台停在铁轨上的真机车,“曾有学生来探校时被它们震撼而选择考我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金香玉

五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