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鉴赏网

封龙山下首次发现先秦时期赤鞞三孔布,揭示千年文明印记

09-17

封龙山下首次发现先秦时期赤鞞三孔布,揭示千年文明印记

2017年,珍稀先秦“赤鞞”残三孔布在石家庄市区西南部鹿泉区的封龙山下石邑古城遗址出土,虽然仅是一枚面文“赤鞞”残三孔布,却是国内首次出土,实物为国内仅有。

2018年12月1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郭济桥在“手工业考古·长安论坛—以秦汉钱币铸造业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披露了这一消息。

文史学者解读“赤鞞”三孔布的出土

2021年4月,《南故邑村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载了“赤鞞”三孔布的照片。主编张志勇介绍,石邑古城是春秋战国时代太行山东麓的名城,南故邑村也因这座城而得名。石邑城地处太行山东麓,南靠封龙山,北临洨河,井陉隘口以东,位于晋地通往燕、赵、齐的交通节点,地理位置突出,是晋、魏、赵争夺的军事要地。位于村边的石邑古城遗址出土过陶罐、陶爵、石磬、铜箭镞、青铜剑等文物。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述这个古城,他多次找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向郭济桥研究员和他带领的石邑古城考古队的同志们请教。考古专家们向他展示了国内首次出土的“赤鞞”币,让其拍摄了照片,使这个极为稀有的货币第一次在一部村志里展现尊荣。

三孔布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由圆足布演变而来,器形酷似圆足布,独具的特征是布手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正面铸地名文字,背面以铢两纪重,

“赤鞞”三孔布,“赤鞞”,是战国时期魏国地名。鞞 bǐng,意思是刀鞘。《诗经·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逸周书·王会》:“请令以鱼皮之鞞为献。”

“赤鞞”三孔布发现于上寨古铜矿——位于封龙山下上寨村,石邑城向西2000米处的一座小山,人称铜拱,富含铜矿石,自春秋时期就开始开采,并先后发掘出“妒邑”、“蔺氏”、“赤鞞”等几十枚珍稀古钱币。鹿泉区文史学者鲁印建介绍,封龙山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战国时期的石邑城为冶铜、制、烧陶、铸币的手工业作坊区,结合文献记载,中山国、魏、赵、秦在石邑城铸造了大量武器、钱币等。

《竹书纪年》记载的“赤鞞”

南北朝时期(梁)沈约《竹书纪年》 提要:“《路史》又引: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注又引夏桀末年社圻裂。今本并无,则非罗泌、罗苹所见本也。”

《竹书纪年》二卷(内府藏本):“《路史》又引: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注又引夏桀末年社坼裂。今本并无。则非罗泌、罗苹所见本也。”

《竹书纪年》,原无题名,又可名《纪年》等,由战国后期魏国史官编纂,是西晋太康初年在汲郡(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战国魏襄王(一说魏安釐王)墓地中发掘出的竹简古书之一。荀勖等西晋著名学者,将出土的古文摹拟作隶书共十三篇,即“古本”《竹书纪年》。“古本”早已散佚,如今辑佚出约四百条,内容始于夏、商、周,终于魏今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按年编次,在夏、商、西周时期纪年使用夏历,东周时期用晋纪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以后用魏纪年。

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的有关记载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又称梁惠王或梁惠成王,原名魏䓨(yīng)或魏婴,毕姓,魏氏,名䓨(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武侯魏击之子,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魏国又称梁国相符,因为魏国都城是大梁。

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后国饥时兵疫。内记云:是谓阳消。”(宋)罗泌《路史卷三十三:“雨骨,梁惠成八年,雨于赤鞞,后国饥兵疫。内记云:是谓阳消。”

(宋 )曾公亮《武经总要 》后集卷十六:“雨骨,《五行传》曰:天雨骨,是谓阳息。王者德衰,政令不行,主有内兵。梁惠成王八年,天雨骨于赤鞞,其后国废,兵役并起。”

关于“赤鞞”三孔布的铸造年代,有两个古籍记载的线索可以参考:一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便拜乐羊为主将领兵进攻中山国。二是《水经• 浊漳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战国时期魏国的“共屯赤金

战国时期魏国出土的“共屯赤金”圜钱,为战国中晚期魏国所铸,民国二十五年河南洛阳新安乡咒山附近出土,其面文共为地名,在今河南辉县境内。

关于面文“共屯赤金”,有学者释读为“共”是地名,在今河南辉县西。“屯”与“纯”通,有重大精美之义。“赤金”即铜。《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这种钱文当为共邑铸造重大精美的铜钱之义。

另有学者称“共”、“屯”、“赤”都是地名,“共屯赤金”乃是三地通用的钱币。春秋时,山西长治一带,是古炎帝族的地盘,后来变成赤狄。炎帝也叫赤帝,赤帝不成帝了就成狄了。屯就是后来的屯留。

红柱石

星月菩提